現在關鍵技術為什麼都在LG、三星?怎麼都不在台灣?可是十年前不是這樣,這才是短期內應該去改善的。代工廠、供應鏈都在台灣,所以關鍵性零組件在台採購的機會很大,重點是要有人去做。
跟矽谷比起來,台灣硬體產業其實很強,比較大的差別在於技術型創業非常少,現在的創業老闆,可能有一半以上跟以前開咖啡廳的是同一批人。早年技術型創業多,現在反而沒有,這是國家的隱憂。
開咖啡廳、賣雞排的創業一直都在,現在這群人開始試著在網路創業,但從國際創投的角度來看,還是沒有標的物可以投資,因為技術型創業太少了。這時候關鍵點就在政府投資與否,除了民間投資,產學合作也是關鍵。香港、新加坡主要大學都在五所以內,以人口規模來看,台灣應該在十幾到二十所,結果我們有180所大學,裡面的教授都是博士,如果他們現在在產業裡,我們的產學合作問題或許就解決了,產業也就升級了。
本來隸屬於產業升級很好條件的人才,被放在校園裡頭,可是校園和產業又沒有連結在一起。當教授的目的就是以升等、學術地位為主,可是論文都發表在國外,那就是國外流行的東西,無法和台灣產業所需接軌,這些需求也許不適合發表論文,但對產業很有幫助。
技術型創業為什麼會減少?前幾年其實很多,比如蒙恬、訊連、龍捲風,但現在幾乎沒有,原因是校園裡研發議題,和台灣產業所需銜接不起來。校園裡沒有一個課程是可以讓教授名正言順地帶著學生去創新,產學機制沒有建立起來。產業裡也有問題,竹科的高峰期在十年前,可能和創業者的年紀大了有關係。台灣在同一個世代做相同的事,後面的人就成為他們的員工,所以沒了創業動機,使得我們硬體產業技術上沒有繼續升級,所以硬體不是沒有機會,只是沒有升級。
台灣大部分年輕人在生活產業創業,這是一股力量,但還是有一股力量必須回到科學園區。台灣大型硬體廠是否能鼓勵中級幹部出來做技術型創業?他們很了解全世界技術走向,比如未來穿戴式設備會越來越多,很多關鍵技術都還沒突破。我比較希望看到台灣硬體產業扮演以色列軟體產業的角色,以色列不做終端服務,做的是關鍵性零組件,做一項技術,就能被美國企業花很多錢買下。
很多人覺得硬體沒有未來,所以不想再投資,但剛好相反。未來在穿戴式時代,不見得全是軟體主導,硬體還是很重要,仍然回到軟硬整合概念。任何穿戴式裝置都是放在人身上的,人體對這些設備高度敏感,所以安全性要非常高。假設手錶、戒指變成設備,如果過燙燒到人,就會是大問題。所以在穿戴式時代,對工藝的安全性和精密度會要求更高,這時候做硬體的人就可以說話。
現在40歲的這批人不出來創業,因為有高風險,但20到40歲這批人為什麼不走技術型創業?其實跟工學院在台灣式微有很大的關係;很多人離開校園就不想當工程師,跟社會氛圍有很大關係,進入工廠比賣咖啡無聊多了。但技術型創業沒有在工廠裡頭,就看不到方向。硬體和軟體又很不一樣,軟體只要一個人坐在電腦前就可以開始了,硬體如果沒有在供應鏈裡,根本不知怎麼開始。所以硬體創業需要產業本身自發性生生不息,有經驗的人才有機會。(口述/簡立峰 整理/趙郁竹,出自數位時代雜誌2013年10月號)
[簡立峰]曾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現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從研發到市場行銷,對於創新議題有許多深入觀察。
延伸閱讀:12月12日創業之星Demo Show活動,邀請你一起參與創新創業大串連,看看新世代創業者的技術創新力,也更加了解"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和企業未來的關係。(早鳥優惠到11/20截止)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