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在英國《金融時報》(FT)撰文透露,上半年中國調查失業率為5%,失業率與經濟增速、通脹率等指標「處於合理、可控範圍」。這是中國官方高層首次公開披露這一統計數據。
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家或是處於轉型期的發展中國家,其經濟增長進程均證明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之間一般呈正相關關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瑟·奧肯根據美國的統計資料,測算出失業率與實際G D P增長率缺口之間的比例為1:2,即奧肯定律。失業率對於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狀況走勢及調整相關政策至關重要,發達國家對失業率的重視絕不亞於中國對G D P的重視程度。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美國每次就業數據的公布都引來極大關注,正因其可反映經濟復甦的狀況。
中國並非沒有定期公布失業率,只不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季度失業率是「鎮登記失業率」,而這一數據一直備受詬病。一方面,這一數據只涵蓋城鎮人口,大量的農村失業人員以及在城市裡未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並未納入;另一方面,這一數據的統計方式是只有自願登記的才納入統計,而即使是失業中的城鎮人口只要不去登記就不算在內;更失真的是,「下崗」作為數量龐大且典型的結構性失業,也不列在此失業統計中,因其名義上與原單位仍存在雇傭關係。這就可以很簡單地解釋,為什麼在國有企業改革導致大量職工下崗、失業人口大增的1998-2000年,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保持在3.1%;而自2002年以來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維持在4.0%-4.3%,即使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衝擊也沒讓該數據破5。
所以,當學界長期討論中國的「高增長,高失業」現象時,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保持著4%左右的安全水平。這樣風平浪靜的數據看上去很美,實際上于衡量經濟形勢及調整相關政策毫無助益。
中國人口龐大、流動性強且進入與退出勞動力市場非常頻繁,這些一定程度上導致失業者與非勞動力難以界定,失業率統計難免存在高估或低估。但顯然,城鎮登記失業率無論從統計方式上或是與經濟波動的相關性上,其失真程度都很難用統計誤差來作藉口。例如,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今年4月以來?豐PM I數據顯示就業指數一直在萎縮區間,而城鎮登記失業率卻依然平穩維持在4.1%。而長期以來,各種研究機構或學者,都有通過更有可能接近真實情況的抽樣調查等方式統計失業率。
國際通用的失業率統計方式是勞動力抽樣調查,而早在200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就下發了《關於建立勞動力調查制度的通知》,決定建立勞動力調查制度並計算調查失業率。根據財新消息,調查失業率自2005年便開始統計,但半年、月度的調查失業率數據只報送國家發改委、人社部等國務院相關部門內部使用。此次李克強總理首次公布了調查失業率,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講求與國際接軌的今天,失業率也不能例外。本次官方首次公布了更可能反映真實勞動力狀況的調查失業率,積極意義毋庸贅言。「標誌性」地公布調查失業率只是第一步,這一數據的公布應成為常態,且其統計方式與口徑亦應公開,以便適時改進完善,成為反映經濟狀況及進行相應政策調整的有效依據。
(原標題:[社論]公布調查失業率應成為常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