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創業,總是道不盡的心酸史。
光學鏡頭廠雷笛克董事長唐德龍回憶,創業時為擴展生產線,天天跑三點半,他與太太一度負債八千萬。有次站在重陽橋頭,看著電線杆貼滿「民間借貸」小廣告,「我差點就想打電話去」,好在理性未失,不然就走上被地下錢莊討債一途。
唐德龍後來靠著銀行貸款和政府的信保基金,逐步擴充事業。他說,很感謝政府設計這個基金,但希望能夠引進更多的專家,加快審核程序。
知名麵包師傅吳寶春創立「吳寶春店」,但一開始的資金全部是自籌。吳寶春昨天出席遠見雜誌主辦的「2013華人企業領袖峰會」時說,創業時就已先做好失敗、負債的心理準備。也因此不敢要股東承擔,找錢、找技術、行銷都自己來。
吳寶春說,他創業是要改變麵包師傅「四十歲就做不動、退出」的宿命,希望當企業家,雖然連他的老師都說他想太多,但「有這樣的態度、才會變成創業的工具」。他也不忘持續有系統進修,全是為了強健自己事業的體質。
網路創業者「殺價王」營運長楊濟成說,新創公司與金主簽下不平等條約,台灣早就見怪不怪;希望政府能幫新創公司省錢,如多給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預算,幫創業者找舞台,那怕是只幫忙發新聞稿,效果都比新公司單打獨鬥好。
「就算明天流落街頭,我也不會跟那些人要錢!」用網路虛實創業的ezTable執行長陳翰林說,台灣資本市場不如西方,西方企業尊重經營者,但台灣認為「出錢才是老大」,不但要求占大股,甚至還有金主提出「沒獲利就還錢」的條件。
陳翰林說,台灣社會有「士農工商」的傳統,商人被看是最需要「防範」,所有法令一味「保護」消費者。
例如陳翰林曾想要幫餐廳、旅館發餐卷、住宿券,卻卡在法規不准第三人發行,讓整個市場都是輸家。
楊濟成也說,台灣法規限制太多,扼殺創業環境。例如在網路上募資借款,「大陸早就玩瘋了」,台灣卻不行;在大陸,網路可以標購一頭活牛,台灣不能網購活體;甚至台灣的醫美也不能宣傳。
※延伸閱讀》
‧陳士駿:年輕人想創業 別聽爸媽的話
‧詹益鑑:創業,從拒絕房貸開始!
‧台灣創業環境重病 李開復給7帖藥方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留言列表